2021-10-18 08:41:41 来源: 作者: 访问数:
十月初,延时“法”课堂开课,学生的热情和校方的支持给了“法官老师”们很大的鼓舞和动力。本周,延时“法”课堂第二课按时上线,“上节课法官老师们列举的案例会像我认为的那样判决吗?”“今天我们又能学到哪些新知识呢?”“我一直关注的那个涉及未成年人案件这节课老师会讲吗?”……孩子们带着疑问和期许再次开启学法之旅。
为什么要开展延时“法”课堂?
新学年开始之初,“双减”政策落地后,溧阳市人民法院少年及家事审判庭第一时间与溧阳市教育局进行沟通、论证,随即明确联合开展“延时‘法’课堂 护航‘他’成长”法治教育活动。旨在改变传统分散式、零星式校园普法模式,以教育局教师发展中心选定的市外国语小学、文化小学、第二实验小学为授课对象,在课后延时第二时段开展每周一次的常态化法治教育。延时“法”课堂一方面能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法热情,为他们构建相对简单但较为系统的法律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也建立了法官与学校思政课老师之间的良性互动,通过法官的专业指导为法治校园建设提供保障。
延时“法”课堂学什么?
延时“法”课堂的受众是小学四至六年级的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属于中高年级,但他们的年龄还是较小,理解和接受能力尚且有限,为了保证法治课内容与孩子们日常生活更具关联性,让孩子们把所学知识传递给背后的家庭,扩大和夯实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网,“法官老师”们决定以《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授课主线,重点讲述例如未成年人不同年龄段民事行为的效力、涉未成年人校园侵权案件的处理、未成年人合理使用网络防范电信诈骗、未成年人如何杜绝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等在未成年人群体中容易发生的相关法律问题。
延时“法”课堂怎么学?
活动开始前,“法官老师”们充分听取了三家学校教学特色、学生情况以及对延时法治课的具体要求及想法,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选择了授课形式,精心准备了授课计划、授课内容,确定了包括案例解读、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学法心得演讲在内的多样化授课模式。形式上更是打破了传统校园普法重理论、重教条、重输出的模式,采取沉浸式授课方式,由学生们围绕案例开展充分的探讨和争论,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认知进行分析、判断,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念,从而加深学生们对于相关法律知识的理解,保证“法”课堂取得更多实效。
提问
老师:16岁的学生打赏主播160万元,该笔款项是否可以要回?
同学A:老师,我觉得不可以,既然送给人家了就不能要回。
同学B:老师,我觉得不可以,除非人家愿意还给你。
同学C:老师,我觉得可以,但是只能要回一半。
同学D:老师,我觉得可以要回,因为他是未成年人。
一个小小的案例,能够引起孩子们如此强烈的参与和反馈,这就是我们延时“法”课堂的初衷和目的所在。下一步,溧阳法院将根据学生和老师的反馈,进一步完善课程内容、优化授课模式,按照授课计划开展模拟法庭、知识竞赛等相关学法活动,让法治意识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并且茁壮成长!